Friday, 27 May 2011

《说品味》

董桥 《说品味》
原文:
    中国化学家张子高业余收藏古墨出名,藏品近千方,其中不少是明清墨中至宝。写过多篇考证古墨的文章,还同叶恭绰、张纲伯、尹润生三位藏墨家编写《四家藏墨图》。好墨讲究胶轻、烟细、杆熟,自然牵涉胶体化学的学问;张子高学化学,后来又专攻化学史,难怪他说:“藏墨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研究化学史的一个小方面。”职业和趣味竟如绿叶配牡丹,很难得。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有这份福气,他主张研究中国古建筑必须重“见”,不能只靠看书看图,一生游历不少山川。《平郊建筑杂录》里提到他和夫人林徽音一九二三年在香山途中发现杏子口山沟南北两崖上的三座小小石佛龛,几块青石板经历了七百多年风霜,石雕的南宋风神依稀可辨,说是“虽然很小,却顶着一种超然的庄严,镶在碧澄澄的天空,给辛苦的行人一种神秘的快感和美感”。建筑家有这样的领会,梁思成名之为“建筑意”。
    “意”,不太容易言传,等于品味、癖好之微妙,总是孕含一点“趣”的神韵,属于纯主观的爱恶,玄虚不可方物,如声色之醉人,几乎不能理喻。英文里说sensibility、说taste也一样,就算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即兴反应,毫无公式系统可套。Susan SontagNotes on Camp”里指出“趣味”无“体”(system)亦无“物”(proofs);“趣味”若竟能归为体系、附会实证,则“趣味”已非“趣味”,“趣味”凝固成“理念”(idea)矣。这正是袁宏道所谓“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这是对的。但是,袁中郎笑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说这些都是趣之皮毛,未免犯了知识势利的弊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一心追求高级文化之神情旨趣,恐怕变得有身如桎,有心如棘,入理愈深,去趣愈远,终致身价太高而找不到市场出路。这一层苏珊·桑达看得比较通透;她标举俗中求雅的享乐主义也是“高品味”,“有品味有修养的人从此得以开怀,不必日夜为杞忧所累。这是可以帮助消化的”。琴棋书画的最高境界讲究能收能放,与此同理。张岱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跟大学问家的心境虽然不同,但断非胸无丘壑、一俗到底,不然明朝亡后他又何苦入山著书?萧伯纳说凯撒有“知”(common sense)有“趣”(good taste),所以一生毫无发明(originality),更无道德勇气(moral courage)。萧翁此论当不得真,他只是在故意挖苦西方用其人的“趣味”作为判断其人的精神境界之标准。
    品味跟精神境界当然分不开,可惜庸俗商业社会中把人的道德操守和文化修养都化成“交换价值”,视之如同“成品”,只认标签不认内涵,品味从此去“品”何止千里!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他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事见黄延复著《陈寅恪事略》)由此可知梁任公学问、胸襟跟曹云祥不同:前者知趣,后者乏味;明乎此则会心微笑可也!
    懂得看破功利社会怪现象而发出会心微笑的人,才能洞识“现代品味”的真谛,才可以在交换价值市场上立足且自得其趣。现代人看到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实在应该发笑,不笑就真是铁石心肠了。在这样精致的按钮时代里,没有这一点品味的人注定寂寞。品无高下,要在一“巧”字耳!美国有个Dan Hurley 专写一分钟小说,他有一篇小说的故事说一位汉子半生潦倒,事业屡试屡败,终于决心放弃追求成功,转而向世人袒露心中的失败意识,开设一家招牌叫“温啤酒坏食品”(Warm BeerLousy Food)的馆子;岂料人人看了大为赞赏,都说他至情至性,天下一怪,馆子客似云来,汉子从此腾达了。说知趣,说品味,这个人算是正等正觉最上乘了:计穷虑迫、心机震撼之后灵机顿通,既不孤芳自赏,也不随波逐流,结果性情和生计都保住了。所谓“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他深谙此趣。
    虽说“花不可以无蝶”、“石不可以无苔”,到底“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花圃”;现代人身在城中,心在城中,殊难培养层次太高深的文化品味;但是,培养求知的兴趣,多少可以摆脱心中的围城。知识可旧可新,可中可西,可真迹,可复制,不必僵持,也不一定都能化成力量,却大半可以增添生活情趣,减轻典章制度消磨出来的精神溃疡。张子高耽悦古墨,梁思成醉心山川,张石公酷爱繁华,说是求“知”求“趣”,实际上也流露出他们对人性的无限体贴。William Empson谈“都邑野趣”(urban pastoral)也可作如是观。品味原是可以这样调节出来的。


《说品味》作者生平
v  福建晋江人,生于1942年。
v  原名董存爵。
v  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
v  1975年入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
v  马克主义文学理论。
v  历任:
      -《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时事评论
      -《明报月刊》、《读者文摘》总编辑
v  现任《苹果日报》社长。
v  董桥是中西方文化通。因此,他的散文随笔也带有中西结合的特点,文章中不时穿插着英文。
v  董氏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深获海峡两岸三地读者倾心喜爱。
v  在台湾出版的文集包括:
      -《另外一种心情》(远景)
      -《这一代的事》
      -《跟中国的梦赛跑》(均为圆神)
      -《辩证法的黄昏》(当代)
      以及翻译书籍多种。
v   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多年,在港台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成都、沈阳出版文集二十多种。曾获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散文组)



题解
v  品味是趣味和癖好的结合。
v  表现审美趣味的重要性。
v  属于主观的爱恶。
v  兴趣品味不假远求,人人可在生活及工作及工作中拥有。


主题思想
《说品味》是一篇关于品味及审美的文章,内容包含了许多作者对品味的看法和见解,甚至还有对现代功利社会人士的一些批判,并且让读者更深入了解什么是品味。


段落分析
第一段
v  作者举出中国化学家张子高收藏古墨千万,将职业与趣味相互配合。
v  作者也举出建筑家梁思成所提出的[建筑意]来表现审美趣味的重要性。
第二段
v  []等于[品味]
v  [品味]属于主观的爱恶,[癖好]之微妙,几乎不能理喻。
v  []无高低之分,也十分鲜珊。
v  品味是对人对事物的即兴反应,毫无公式系统可言。
v  品味高下,俗中求雅的享乐主义也是“高品味”。
第三段
v  感叹当今商业社会将人的道德操守和文化修养都化成“交换价值”。
v  [品味]再也没有[]
v  [品味]的境界自有高下。
第四段
v  当今需看破世俗功利,同时拥有品味才能免去寂寞。
v  作者也用了“温啤酒坏食物”的小说例子来说明至亲至性在社会的可贵。
v  真正懂得享受平凡人生的人,看似一俗到底,实是俗中求雅。
v  由此得以开怀,不为名利所累。
第五段
v  认为培养求知兴趣可以摆脱心中制之围城。
v  知识大半部分可以为生活增添情趣。
v  减轻典章制度消磨出来的精神溃疡。
v  在精致的现代生活中为自己的性情心灵保留一方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天地。
v  功利社会的品味深意在于真情。


写作风格
1.谈书话文章
Ø  引用其他作家的作品内容,
Ø  名人爱好和说过的话。
v  Dan Hurley的一篇关于一位汉子的小说(作品内容)
v  中国化学家张子高收藏古墨(趣味)将职业与趣味相互配合 (爱好)
v  梁启超和清华校长曹云祥的对话(说过的话)
2.博学幽默,寓庄于谐
Ø  文中提到的名人事迹古今中西皆有。
Ø  文章诙谐幽默,  但思索起来又不乏庄重。
3.弥漫着书卷气
v  谈论已被拥塞的现代生活日渐侵蚀、为现代人所陌生的“品味”。
v  追求休闲、讲求性灵的意识,同时也表达了深切的关注与焦虑。作者从中显示了文化情怀与文人胸襟。
v  作者腹笥充盈,学识异常丰赡,笔墨所至之处,全然摒弃空洞乏味的说教,而顺手拈来,旁征博引种种典故佚文。作者运以巧手,调和点染,情趣盎然。


写作手法
1.结构严谨
Ø  董桥的作品多以三到五段构成,
Ø  实践了“起承转合”的文章传统结构。
Ø  文章看似平淡,却蕴藏无穷变化。
v  第一段逆入,不先定义“品味”何者,而以趣味实例破题,点出兴趣品味不暇远求,人人可以在生活及工作中拥有。
v  第二段承接首段而来,阐发品味之意,并推广一步,辩证品味无高下之说。
v  第三段笔势逆转,从当今功利社会的价值取向来反面说明品味为何物,又有何重要,以反衬使题意更鲜明
v  第四,五段为结尾,现将前三段糅合,论功利社会的品味深意在于真情,末回点全篇,将前到一一拉进自己的论述理念中,使全文首尾一气,余韵无穷。

2.喻例丰富
Ø  短短二千字,却举出五个故事,
Ø  六段名言,中西古今兼有,博学雄辩,亦富趣味性,增添了全文的趣味性,让读者吸收文化知识。
Ø  例子:
v  第一段:中国化学家张子高,中国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v  第二段:张岱明亡后入山著书
v  第三段: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      推存陈寅恪
v  第四段:Dan Hurley的 “温啤酒坏食品”

3.用字精准自然
Ø  这类剪裁表现了中国白话文的深度与力量,使作者的意念得到更准确的表达,同时含蓄有致。
v  如:“玄虚不可方物”,“胸无丘壑(he)”等用古语在文中自然无迹,“精神溃疡”是十分现代化的词语,但与“典章制度”摆在一个句子中却毫不冲突。

4.善用前人语言表达己意技法
v  如: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v  出于:张潮《幽梦影》
v  张潮此论,意在阐明古人“反观自照”的道理。人的眼睛是朝前看的,脑后是没有眼睛的。因此,人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也只是那些眼前利益,无法看到身后的事,更不能看到自己本身了。于是,古人便发明了水监、铜镜和玻璃镜,用来反观自照

5.善用修辞
a.排比
v  如“张子高耽悦古墨,梁思成醉心山川,张石公酷爱繁华”,这类排比的句式增益了行文的节奏感,亦见其文学修养,同时也凝聚了散文之“散”,使文章更加精炼。
b.比喻
v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v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v  例子:“职业和趣味竟如绿叶配牡丹,很难得” 、“恐怕变得有身如任,有心如棘”。 职业和趣味是本体,然而绿叶配牡丹是喻体。
c.对偶  
v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
v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
v  例子:“花不可无蝶”、“石不可无苔”、“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花圃”。
v  前面两句由五个字构成,后面两句由七个字构成,读起来有节奏感,容易记得。
d.引用
v  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
  
v  例子:所谓“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这一句出自《幽梦影》。
v  董桥引用了《幽梦影》里的一段话来增强了对他举出的例子的说服力,说明了别人在不同的角度观看某件事,就有不同的领悟。
e.对比
v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v  例子:“只是可旧可新,可中可西,可真迹,可复制”
v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这种手法可以突出旧与新、中与西、真与假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