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8 May 2011

张爱玲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9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小说《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
    张爱玲(192193-1995.9.8)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瑛,19219月出生于上海一个门北曾颇煊赫的家庭,祖父张侧重纶,外曾祖父是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李鸿章。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次年考取伦敦大学。1942年香港沦陷,因战事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发表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等。1944年出版小说集《传记》和散文集《流言》。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9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终年75岁。
    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家庭背景:
    张爱玲的父亲是那种典型的遗少,受旧社会那套风气及传统的影响极深,而其母却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染的反叛女子,与其小姑几度赴法留学。其后父母终离异。其父又纳一后母好象青楼女子。她就生活在这夹缝之中,受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

    她有三个家,一是父亲的、一是母亲的、一是小姑的。她就在这特殊的环境下成长着。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变迁,封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张家日渐衰败;一方面这些旧世家旺族仍撑着门面,过着表面优裕,浮华的生活,一方面殖民文化又带来西方社会的靡烂倡导的浪漫自由。一边是吸鸦片,养姨太,逛堂子,一边是钢琴,舞会,女性解放。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着。

    童年时受旧式家庭的影响,读的是家庭私塾学的是古文言,后来去了美国人办的圣玛丽亚女子学校,学英文、数、理、西洋史等课程,其母又想把其培养成西式淑女教她画琴。她的成长也伴随着中国的殖民史,有着东西的交汇融合。

其自小聪慧8岁就投稿,9岁写小说,中学时还有不少的作品被发表。

    但其生活有是不幸的,父亲和继母天天吸鸦片,自然对她是没有什么教育和照顾的了,其下又有小弟,继母乃一无甚修养之人,对其时有拳脚相加之举,其父也因其母的反叛而加怒于她。

    她曾被囚数十天,后终于逃离,跟随母亲生活,幻想过西方那种自由的生活,其母便教她西洋的一切生活,但很快发现她不适应那种西式淑女的作派,又加无生活来源终于放弃了她。

    上海沦陷后她就读于香港大学,在此让她感觉到了许多的变帮,家事,国事,世俗文化冲突,人性的暴露等,都让她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产生一种荒凉的感觉。在她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就是这两个字。这些在她的散文中尤为突出。

张爱玲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5月,收入《传奇》。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6月,收入《传奇》。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4期,19437月,收入《传奇》。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8月,收入《传奇》。
  《倾城之恋》,《杂志》第116—7期,19439—10月,收入《传奇》。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11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2期,194311—12月,收入《传奇》。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11月,收入《传奇》。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1—6月,收入《张看》。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5期,19442月,收入《传奇》。
  《花凋》,《杂志》第126期,19443月,收入《传奇》。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2—4期,19445—7月,收入《传奇》。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2期,194411月,收入《惘然记》。
  《等》,《杂志》第143期,194412月,收入《传奇》。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12月,收入《传奇》。
  《留情》,《杂志》第145期,19452月,收入《传奇》。
  《创世纪》,《杂志》第146期,第1513期,19453—6月,收入《张看》。
  《鸿鸾禧》,上海《新东方》第9卷第6期。19446月。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5—6月,收入《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6月。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7月。《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本。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
  《半生缘》,1968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相见欢》,收入《惘然记》。
  《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记》。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记》,1983年。
  (以上三篇约作于1950年,发表时间晚。)
  《小团圆》(创作于1970年,于2009223日在台出版,48日在大陆出版发行,引起热议。)
  《同学少年都不贱》(这部中篇作于1973年至1978年之间,20042月台湾皇冠出版社推出了这本小说的正体字单行本。)
散文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5期,19438月,收入《流言》。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12月,收入《流言》。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12月,收入《流言》。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1月,收入《流言》。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4期,19441月,收入《流言》。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2月,收入《流言》。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3月,收入《流言》。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1期,19444月,收入《流言》。
  《论写作》,《杂志》第131期,19444月,收入《张看》。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5月,收入《流言》。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5月,收入《流言》。
  《打人》,《天地》第9期,19446月,收入《流言》。
  《说胡萝卜》,《杂志》第134期,19447月,收入《流言》。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7月,收入《流言》。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8—10月。
  《诗与胡说》,《杂志》第135期,19448月,收入《流言》。
  《写什么》,《杂志》第135期,19448月,收入《流言》。
  《〈传奇〉再版序》,19449月。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9月,收入《流言》。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9月。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6期,19449月,收入《流言》。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11月,收入《流言》。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11月,收入《流言》。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12月,收入《流言》。
  《夜营的喇叭》《借银灯》《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1月。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2月。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3月。
  《吉利》,《杂志》第151期,19454月。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4月。
  《姑姑语录》,《杂志》第152期,19455月,收入《张看》。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4月,收入《惘然记》。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1947123日。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7月。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忆胡适之》,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谈看书后记》,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红楼梦魇〉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张看〉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5月。
  《〈惘然记〉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6月。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1983101日、2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198413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表姨细姨及其他》,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谈吃与画饼充饥》,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嗄??》,1989925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草炉饼》,19902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写作风格:
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尖锐的笔触、华丽阴郁的写作风格,使得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
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加之出身破落世家的背景和传奇般的情爱纠葛,她本人甚至成为了
上海风情的一个符号化人物。
张爱玲的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字里行间总透着一种张力,也不只是惊艳,还有一种冷峻,所以读她的东西时,你往往会患失语症,就像看一个着装绮丽的女子一脸从容在水上滑过,云淡风轻地。你心中叫奇,却被镇住了,说不出话来。放下书,往往会叫你兀的生出一些自卑——怎么你只敢在心里想的、而且想到了也说不出的她就一下点得这么透?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07/03/2007032318060249.pdf


     张爱玲的文学发展多半深受五四文学及鲁迅影响,但对于五四文学,她总抱着相 
当怀疑的, 眼光她最喜欢的莫过于诗经以及小说。他写作的特色是有一个观察敏 
锐的,心她曾在《天才梦》中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 
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在现实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在 
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 」可见张爱玲在社交知识方面非 
弱,但他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令人赞叹的想像力却补足他这大大的不!  
她的写作手法偏向悲情、沧桑。多半写的是女性在男性主权社会之下受尽的委 
,曲像1932 年发表的《不幸的》, 她这篇小说表达了女性不被人知道的心,酸 
》牛描写女性心中非常愤怒之情,绪张爱玲的很多作品中的女主角都符合这种 
情,绪例如《金锁记》《秧歌》《怨女》等等…..这些作品中都带有浓浓的怨气, 
每位女主角都有着不同的! 悲惨《而霸王别姬》则写到虞姬,写她摧毁传统,但 
也具有相当感人的手法,而张爱玲的写作省思大多出自这《本倾城之恋》作品中 
的白流苏,是位很有自主反省力的女,性看到张爱玲大部分的作,品都与女性的 
刻画与现实的残酷脱不了 关系而在很多本小说中都可以知,道张爱玲小说的人 
物总有点贪,也有点坏,但走的总是坎坷的! 命运在张爱玲的笔下,不只细腻描 
写主角的生动表情还深刻的描写人,性写的ㄧ点儿也不假,不仅扣人心,弦更使 
人拍案叫绝! 
     张爱玲文字的运用使用化腐朽为神奇的譬喻和警语,成熟的展现出个人特色化的 
「流言 」体 风格。她「将夏天的日子」比喻成「雪亮,绝细的一根线,烧得要断 
了」(《流.言诗与胡) 说》, 「而弹词」的「每『嗯』一下,把头摇一,摇像是咬 
着人的肉不放似」的(《流.言谈》 音乐),她也生动地将演员罗兰的声音喻为「微 
风振箫」(《对照记-看老照相,簿罗兰观》) 感;警语则如「直到十六七岁我没有 
单独到店里买过东西,没有习惯,也就没有欲」望(《流.言童言无》) 忌,「为什 
么我三句离不了京戏呢?因为我对于京戏是个感到浓厚兴趣的外行。对于人 ,生 
谁都是个一知半解的外行罢? 」(《流.言洋人看京戏及其》) 他,「同行相,妒似 
乎是不可避免的,何况都是女人-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余韵.我看苏》)  
-这些富于、 趣味机智的譬喻与警句维妙维肖,在作品中的密集出,现可说是张 
爱玲散文的一大特色
张爱玲作品典藏全集目录
 
 
 
 


卷一:长篇小说

  半生缘
 
卷二:长篇小说


  怨女
 
卷三:散文(39~47年作品)⑴

  童言无忌

  自己的文章

  烬余录

  到底是上海人

  道路以目

  更衣记

  爱

  谈女人

  走!走到楼上去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说胡萝卜

  炎樱语录

  写什么

  造人

  打人

  诗与胡说

  有女同车

  私语

  忘不了的画

  谈跳舞

  谈音乐
 
卷四:散文(39~47年作品)⑵

  公寓生活记趣

  夜营的喇叭

  必也正名乎

  借银灯

  银宫就学记

  存稿

  雨伞下

  谈画

  自序

  姑姑语录

  论写作

  天才梦

  代序

  中国人的宗教

  《卷首玉照》及其他

  双声

  气短情长及其他

  我看苏青

  华丽缘

  中国的日夜

  附记
 
卷五:散文(52年以后作品)⑴对照记

  对照记──看老照相簿

  罗兰观感

  被窝

  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

  《嘎?》?

  草炉饼

  笑纹
 
卷六:散文(52年以后作品)⑵

  自序

  关于《笑声泪痕》

  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

  表姨细姨及其他

  谈吃与画饼充饥

  惘然记

  忆胡适之

  谈看书

  谈看书后记

  自序

  再版自序


 著作1:《爱》
原文: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散文诗《爱》赏析:
  《爱》是张爱玲为自己而写的一首短小精美的散文诗,在那个沉没的时代和为殖民地文化所浸染的上海滩,她也只有在无奈中选择苍凉世俗的生活与苍凉世俗化的婚恋。
  文字是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自我表现,是赤裸表现个人情感与意识的符号。
  《爱》应该是张爱玲散文作品中最短的一篇了,全文320余字。粗看,似乎是关于少女少男初恋的感悟,然细心的研读,不难发现,《爱》写的是初恋时的迷惘,退却或是进取?张爱玲在内心的深处向自己做了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创作《爱》的灵感,我想应该是张爱玲刚与放荡有妻室的文人胡兰成恋爱两个月的时候,她内心那种希望和绝望相交织的复杂的情绪,她处处怀有的灰暗的感觉,对这突如其来的爱犹豫彷徨,时喜时忧,以及对情爱困惑而进行的形而上思考。
  《爱》的内容很简单,春天的某一个夜晚,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和对门的男孩偶然的相见。因为是邻居,当然是见过面的。可以想到他俩会经常的见面,可是从来没打过招呼,但这次姑娘穿着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站立在自己家的后门口,很显然她在等候这个年青人的出现。果然年青人也从自家的门口走近她,轻声说: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相视无语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从年青人来看,他也是特意过来和姑娘见面并且打招呼的。因此可以想见,正因为两颗年青的心在无语中默默相许已久了,才有这么一次偶然之中必然的见面。这次相见,应该是男孩和女孩一次默契的约会,是年青的心发生碰撞而擦出爱情火花之人生的一瞬。
  张爱玲的笔下,简单和平凡的故事的价值永远没有完,故事里是她对人生初恋的独语和冥想。
  故事里以女主角坎坷飘零的一生作为对照,强调了初恋对于她人生的意义。她因为生在旧社会,被亲眷拐卖他人作妾,后来又三番五次的被转卖了,一生不断的遭遇着被欺凌被侮辱的悲惨命运,没有尊严和地位,更加没有作为一个女人而言向往的精神自由,追求的美满爱情生活。因此她老了的时候永远无法忘却初恋的夜晚,这是她的一生之中唯一爱和被爱的记忆,她不仅仅记取了而且常常的向别人说起,相见短暂却是她苍凉灰暗的人生之中美丽温馨的瞬间,因此,是爱和被爱的刻骨铭心而永久的记忆。
  《爱》是哲理诗情相交融的抒情诗,令人读来心灵为之震颤,文章的结尾颇为精妙,画龙点睛。就这样,一个平凡的故事,一个夜晚男女相逢的细节,在张爱玲笔下,渲染并且创造,再经过文章收尾时的哲理性的升华,《爱》达到了诗意的凝结,唇齿生香。
  而张爱玲正如一朵凄美的花静静的绽放,寂寞的开在在旧上海的繁华里,艰难的跋涉人生,人生便是寂寞,美丽和苍凉。
著作2:《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有女同车》 - 注释
1、同车:男女同车归,喻女子出嫁。  2、舜华:木槿花。《集传》:“舜,木槿也。”   3、翱翔:鸟在空中回旋地飞,比喻女子步履轻盈。  4、孟姜:姜氏长女。  5、都:优美貌。《集传》:“都,闲雅也。”   6、英:《毛传》:“英犹华也。”   7、将将(枪qiāng):即“锵锵”,金石之声。
《有女同车》
- 译文姑娘与我同车逛,脸如木槿花一样。
步履轻盈像飞翔,美玉佩带在身上。
那位姜家大姑娘,真是漂亮又大方。

姑娘与我同路逛,脸如木槿花一样。
步履轻盈像飞翔,身上佩玉响叮当。
那位姜家大姑娘,品德高尚不能忘。


《有女同车》 - 赏析
此诗主旨,《毛诗序》以为是刺郑国的太子忽不婚于齐,说:“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娶,卒以无大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朱熹《诗集传》以为是“淫奔之诗”。依《毛序》的观点,“有女”之女与“彼美”之女应是两个人,清钱澄之《田间诗学》说前一人为太子忽所娶陈女,后一人为齐侯之女。从诗中叙陈女只言其色,叙齐女则兼言其德,木槿花又花期不长几点来看,这种观点是可以成立的。依朱熹的观点,则无法解释“同车”、“佩玉将将”这样的“威仪盛饰,昭彰耳目”(赵文哲《媕雅堂别集》)。本文认为这是一对贵族青年的恋歌,诗中以男子的语气,赞美了女子容貌的美丽和品德的美好。

时当夏秋之际,木槿花盛开,诗中的男女一同出外游览。他们一会儿赶着车子,在乡间道路上飞快地奔驰;一会儿又下车行走,健步如飞。诗中洋溢着欢乐的情绪,明快的节奏,读之让人心旷神怡。

中国有句古话:“情人眼里出西施。”在诗人看来,他的女友真是“细看诸处好”,美不可言。这位女子姓姜,在家里排行第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姜家的大姑娘。她的面颊像木槿花一样又红又白;她走起路来像鸟儿飞翔一样,十分轻盈;她身上还佩带着珍贵的环佩,行动起来,环佩轻摇,发出悦耳的响声。她不但外貌美丽,而且品德高尚,风度娴雅。总之,诗人以无比的热情,从容颜、行动、穿戴以及内在品质诸方面,描写了这位少女的形象,同《诗经》中写平民的恋爱迥然有别。这也可以说是本诗的主要特色。

全诗分为二章,每章六句,字数、句数完全相等,意思也大致一样,唯有所押的韵不同。第一章“舜华”之“华”,朱熹《诗集传》谓“叶芳无反”,用反切的方法说明这个“华”字音“夫”,因此与以下的“琚”、“都”属于一个韵部。《说文通训定声》将“华”字归入“豫部”,与《诗集传》相同,可证。第二章的“行”字,《诗集传》注云:“叶户郎反”,即音杭(hánɡ) ;“英”字“叶於良反”,即音央(yānɡ),皆与以下的“将”、“忘”属于一个韵部。从首章“六鱼”韵到次章“七阳”韵的转换,也反映了诗中情绪的变化,它更为欢快和昂扬了。

此诗二章,自宋范处义《诗补传》以下皆以之为赋体。也就是说它是用叙事或铺陈的方法进行描写的,但必须指出,作者在叙写时是饱含感情的。这一点在朗读时便自然而然地感受得到。本诗对于美女的描写,摹形传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指出宋玉《神女赋》“婉若游龙乘云翔”、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若将飞而未翔”等句显然都是滥觞于此。

《落叶的爱》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
慢慢的,它经过风
经过淡青的天
经过天的刀光
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
看得出它是要
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
迎上来迎上来
又像是往斜里飘
叶子尽量慢着
装出中年的漠然
但是,一到地
金焦的手掌
小心覆着小黑影
如同捉蟋蟀
唔!在这儿了!
秋阳里的
水门汀地上
静静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爱

这是张爱玲刚刚遇到胡兰成的时候所写的诗。当时她的生命正是最辉煌的时刻。然而这个落叶,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她自己。她是一个很决绝的女子,决绝到世人都说她是传奇。
  叶子,本来就是来自大地,经历了一个春夏的繁茂,等到它真的成熟了,却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然而这个尽头有它最最重要的情缘。明明知道是晚了,但是甘心情愿。大地上的投影在等它,也许经历了春与夏风和雨的磨砺,使得落叶更加珍惜更加无悔的寻找自己性灵的投射。经历天的刀光楼房的尘梦,这实在是一种磨砺。
   落叶在离开树的一刹那已经垂垂,然而在空中的坠落更加加速了它的垂危。自己的灵魂一直与自己相隔,隔着天光隔着尘梦。只有在最后的坠落中得到遇合。它煎熬了一个春夏,煎熬了最惨痛的坠落,同样它收获了灵魂的迎合。如同相爱而不能爱的两个人。
   于是坠落着,枯萎这,燃烧着。即使落叶勉强要装作中年的沉稳,装作必然的结局,但是它还是为那个影子感动,因为它在迎合它,迎接它的到来。尽管是垂危的,尽管是短暂的,但是那也是永恒的相聚。他们相互怜悯着依附着。
   秋阳里,叶于影和抱着。静静的安歇着最后的时光。夕阳无限,这是他们一直期待着的结局。相隔着痴迷了一世的情缘,换得安静的对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