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魂之十 《决策者》
作者生平

张系国,电子计算机专家,小说家。笔名有三等兵、域外人、白丁、醒石等。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4年生于四川省重庆市。现任美国知识系统学院院长。著译除电脑科学专著数十种外,另有长、短篇小说等;科幻小说创作计有短篇《星云组曲》及《夜曲》二种,长篇《城》三部曲:《五玉碟》、《龙城飞将》、《一羽毛》,是台湾科幻小说倡导人之一。
中文名: | 张系国 |
别名: | 三等兵、域外人、白丁、醒石 |
国籍: | 中国 |
出生地: | 南昌市 |
出生日期: | 1944年 |
职业: | 作家 |
毕业院校: | 伯克利加州大学 |
主要成就: | 1966年去美国留学 曾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及伊利诺大学 |
代表作品: | 《星云组曲》、《夜曲》 |
个人简介
电子计算机专家,小说家。笔名有三等兵、域外人、白丁、醒石等。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4年生于四川省重庆市。台大电机系毕业,留美获伯克利加州大学电脑科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知识系统学院院长。著译除电脑科学专著数十种外,另有长、短篇小说等;科幻小说创作计有短篇《星云组曲》及《夜曲》二种,长篇《城》三部曲:《五玉碟》、《龙城飞将》、《一羽毛》,是台湾科幻小说倡导人之一。据说他最新的作品是《玻璃世界》。
1949年随父母去台湾。小时候,张系国喜欢读章回小说,如《东周列国志》、 《水浒传》 、《隋唐演义》、《七侠五义》、《小五义》、《薛仁贵征东》、《五虎平西》等。那时,他常到租书店抱回一大批书,闷在房间里看。他从小就是孤独的孩子,因为身材胖,性情孤僻,他成了班上同学捉弄的对象。他觉得自己经常受到挫折,因此他宁可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只有面对书本,他才感觉自己像个人。 1961年毕业于新竹中学,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台湾大学电机系。在台湾大学读书时,他是萨特迷,萨特的小说《墙》 、《理性的岁月》,剧本《蝇》、《无路可走》都是他很欣赏的。尤其是《蝇》,最后主角带着他的罪恶(盘旋在头上的蝇),傲然而孤独地离去,纵然是痛苦,他认为那也是多么伟大的痛苦。19岁那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萨特的哲学思想》,这是摘译自蒂桑所著的一本有关萨特书中有关哲学思想的部分。1966年去美国留学,入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电机系,两年半后,取得博士学位。现旅居美国,曾任华生研究员,曾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及伊利诺大学,现任伊利诺理工学院电机系主任。 张系国的文学生涯,发端于大学二年级。《皮牧师正传》(1963年)是他19岁时的作品。《亚当的肚脐眼》(现名《孔子之死》)是他大学三年级时的作品。出国后,张系国也有留学生的迷惘与失落的心境,此时的作品全收在《地》里。
著有科幻小说系列《星云组曲》、《夜曲》、《玻璃世界》、《城三部曲之五玉碟》、《城三部曲之龙城飞将》、《城三部曲之一羽毛》、《当代科幻小说选1》、《当代科幻小说选Ⅱ》、《金镂衣》、《无尽的爱》,其它作品《孔子之死》、《捕谍人》、《棋王》、《不朽者》、《英雄有泪不轻弹》、《橡皮灵》、《沙猪传奇》、《游子魂组曲》、《男人的手帕》、《香蕉船》、《皮牧师正传》、《黄河之水》等。1988年底曾返大陆访问。
张系国小说艺术的顶峰应该是《游子魂》组曲,上册《香蕉船》,下册《不朽者》,共12篇小说,一反早期不重视技巧的缺失,他变成一个小说艺术家,12篇小说,具备十二种风格,一篇和一篇完全不一样,但又不是为技巧而技巧,在技巧之外,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悲悯胸怀。因为张系国是搞自然科学的,他对科幻小说的鼓吹,不遗余力,自己也写科幻小说。
文学生涯
张系国的文学生涯,发端于大学二年级。《皮牧师正传》(1963年)是他19岁时的作品。《亚当的肚脐眼》(现名《孔子之死》)是他大学三年级时的作品。出国后,张系国也有留学生的迷惘与失落的心境,此时的作品全收在《地》里。
张系国小说艺术的顶峰应该是《游子魂》组曲,上册《香蕉船》,下册《不朽者》,共12篇小说,一反早期不重视技巧的缺失,他变成一个小说艺术家,12篇小说,具备十二种风格,一篇和一篇完全不一样,但又不是为技巧而技巧,在技巧之外,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悲悯胸怀。因为张系国是搞自然科学的,他对科幻小说的鼓吹,不遗余力,自己也写科幻小说。
• 长于思想,饶有知性。-- 批评机器压倒人性的工业文明。
• 语言丰富而活泼。
• 时代性与社会感。 -- 包含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深切的关怀,以及爱之深责之切的批评。
• 多变的写作风格 --《游子魂组曲》。
• 主角: | Ø 家庭 | Ø 仇人 | 其他 (对他有利益的人) |
• 张必敬(56) • Ø重庆(17) • Ø奥克兰大学(43) | Ø 王美梵(元配) 孩子:士嘉(30) 士贤 (22) Ø 曼倩(情妇) 孩子:士荃 (幼儿园) | Ø 范叔同 | Ø 包世俭 Ø 蔡佬 Ø 金主任 Ø 严教授 Ø 宋复生 |
主角 | 家庭 | Ø 仇人 | 其他 (对他有利益的人) |
张必敬 - 决策者的主要人物 - 记仇 - 做事优柔寡断 - 心机重 - 软弱 - 疼爱孩子 • | 王美婪 - 张必敬的元配 - 俩人感情不好 - 在法律上仍是夫妻 张士嘉 - 张必敬和王美梵的大孩子 - 性格放荡不羁 - 成天和电视公司的小明星混在一起,不干正经事。 张士贤 - 张必敬和王美梵的二孩子 - 性格温驯 - 格性刚强 曼倩 - 张必敬的情妇 - 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女人 小荃 - 张必敬和曼倩的孩子 - 就读幼稚园 • | 范叔同 - 教授 - 知识分子 - 曾出卖张必敬 | 宋复生 - 性情和平 - 说话得体 - 貌似忠厚 蔡委员 - 很有权力 - 等级高 金主任 - 固执己见 - 不识大体 - 胆小 - 严教授 - 深思熟虑 Ø |
分析张必敬
• 优柔寡断
- 张必敬对外面小老婆的处理方式优柔寡断,也就如大多数男人的处理方式一样选
择了装聋作哑,无疑种下了日后的败因。
- 例子:曼倩问张必敬为什么不离婚时,张必敬选择了装聋作哑来逃避问题并迟迟
的不做决定。
• 报复心强
- 在这篇小说中,除了表现张必敬的内心独白以外,也将其欲报复当年之仇的急切
心情呈现出来。
• 心藏计谋
- 张必敬早年因在国外学界被同僚出卖而回台。十三年后,他欲借光化学工业促
进委员会的成立东山再起,并为了报当年被人出卖的一箭之仇,不惜合纵连横,
机关算尽。
• 见识短浅
- 张必敬计划当上系主任的位子失败后,错误地认为是被自己大力推荐的宋复
生出卖,殊不知最后的赢家仍然是仇人范叔同与长袖善舞的包世俭。
• 天真
-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必敬天真的以为一旦座上系主任的位子必能享受应有
的尊敬。但当对照标准答案后发现,即便坐上了位子,过得依然是柴米油盐酱醋
茶的平凡日子。张必敬未能勘破此点,仍旧做他的春秋大梦,就更凸显了他的天
真,可笑。
分析曼倩
• 脾气暴躁
- 曼倩是那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女人,她生气张必敬还没跟前妻签字离婚,并要
求张必敬在报章上登广告限王美梵三个月之内回来签字离婚。但这些谎言被士嘉
说溜了嘴,被曼倩知道他们俩以前在南京结婚,曼倩便吵吵闹闹,对张必敬发了
很大的脾气。
• 小心眼
- 曼倩知道张必敬的儿子(士贤)回家住,便大哭大闹,而且还乘机与张必敬吵
架。这显示出她是一个小心眼的女人,就连张必敬的儿子也容不下。
• 冲动
- 曼倩做事情没有想清楚后果,她在报纸上以张必敬的名义登了一则启事,内容
是警告逃妻王美梵在三个月回来,否则男婚女嫁各不相干。她的做法破坏了张必
敬的计划,使他彻底失败了。
主题思想:
整篇作品充分表现了决策者争夺战中成王败寇的无情现实,以及知识分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虚伪冷酷。基本上企图表现高级知识分子为了争夺权力,赤裸裸上演了一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戏码。
写作背景
- 在《游子魂组曲》书中,各篇发表时期并不相同。
- 书中敘写的是 1970 到 1980 年代的华人的哀愁。
- 也许是因为张系国理科出身的背景,导致他勇于尝试实验各种文笔、风格来展现其想表达的各种思绪。
内容大意:
主角人物张必敬是一个早年因在国外学界被同僚出卖而回台为官的失意学人,十三年后欲藉光化学工业促进委员会的东山再起,并为了报当年被出卖的一箭之仇,不惜合纵连横,机关算尽,却在最后一刻栽在自己的女人手上。年近耳顺的张必敬此刻已时不与我,荒谬可笑的结果,让他伤心离台。
内容要点
- 张必敬与前妻王美梵拥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字叫士贤,另一个则叫士嘉。张必敬与前妻分开时,士贤跟着妈妈到美国而士嘉则跟随着父亲。
- 另外,张必敬现在有个女人,名字叫曼倩。曼倩与张必敬生有一儿。名字叫士荃。曼倩是那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女人。
- 曼倩生气张必敬还没跟前妻签字离婚,并要求张必敬在报章上登广告限王美梵三个月之内回来签字离婚。
- 张必敬骗曼倩他们俩以前在国外结婚,现在必须到国外才能离婚。
- 但这些谎言被士嘉说溜了嘴。被曼倩知道他们俩以前在南京结婚。
- 张必敬梦到抗战时期的重庆轰炸。当时只有十七岁的他,为了保住性命躲在防空洞里。
- 张必敬踏着无数人的身躯才侥幸地活下来。这个阴影说明了他日后在学界必须靠排挤他人才能存活的心理。
- 张必敬幻想着十三年前若在奥克兰大学当上大学系主任的光景。
- 张必敬以为一旦坐上这位子必能享受应有的尊荣,绝对的权利使人绝对的腐化。
- 但事实上,过的依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平凡凡的日子。
- 张必敬的报仇计划开始了。当蔡委员,金主任,严教授和包副研究员正在讨论着下个月在台北召开光化学国际会议,张必敬千方百计地阻止范叔同出席此会议。
- 张必敬打算邀请宋复生出席并要求他演讲。
- 这样不单止能阻止范叔同出席,顺便推翻包世俭的建议。
- 包世俭力搞国际会议,想邀请大部份洋人出席,挟外自重。
- 张必敬认为洋人不懂国情,倒不如请些真正的中国学人如宋复生出席,那样大家才没话说。
- 会议的第二天,邀请来的洋人因辅助费用待遇各有差异,少拿到钱的三名洋人乘机大闹,要求增加辅助,否则杯葛大会不肯出席参加。
- 为了息事宁人,包世俭如数付给那三名洋人。范叔同和宋复生都来参加会议。
- 另外张必敬家务事方面,曼倩因士贤从国外回来与张必敬同住,心中不开心。张必敬面临摊牌的危机。
- 曼倩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用张必敬的名义去刊登一则警告逃妻的启示。
- 曼倩的任性行为弄到张必敬受到众人的冷淡态度对待他。
- 这事情不单止弄到张必敬自动辞职,连想回到大学教书都不能。
- 张必敬错误地认为是被他大力举荐的宋复生出卖的。
- 张必敬不但输了面子,也输了一个儿子。张必敬从士贤朋友口中得知士贤早已改为母姓。
- 张必敬在双重打击下决定离开这是非之地。
故事发展
-
![]() | ||
- 张必敬为报当年之仇利用宋复生来对付范叔同,让自己日后能执掌光化学。 | ||
- ![]() | ||
- 另一边厢,对情妇的吵闹不加理会。 | ||
-
| ||
- 被曼倩伤害。 | ||
- 仇人范叔同成为大赢家,当上光化学工业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 | ||
- 被宋复生出卖并篡位。 | ||
- 元配王美梵把儿子原来的姓氏改为自己的姓氏。 | ||
-
![]() | ||
- 张必敬剩下出国这唯一出路。 | ||
- 明白自己不是一位理想决策者。 |
章节分析
第一节
Go To 意指通向决策者的起点。
此节可说是独立于故事之外的部分,相当于学术论文中的「序言」,或是古典小说的「楔子(xiē zi)」,有提纲挈领 ( tí gāng qiè lǐng )的功效。 作者设计了五道问答题,类似迷宫般的曲折路线全都通往唯一的决策者,这说明了决策者的独尊性,也指出要成为决策者有无数条可选择的道路。 然而张必敬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均未能掌握,就表示了后文中他无可避免的错误和失败。
· 提纲挈领 ( tí gāng qiè lǐng ) :纲:渔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总绳,提起衣领。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è)要。
第二节
If 意谓「如果」
这一节表现的是张必敬对种种可能性的一再盘算。 张系国在此节刻意不用标点,除了表现张必敬的内心独白外,也将其欲报当年之仇的急切心理呈现出来。 然而可笑的是在张必敬煞(shā)有介事的一连串搜集情报、分析资料和做成判断后,标准答案竟是「大势已去」。 在读者的眼中,此刻的张必敬便如闹剧中的小丑般,犹(yóu)自搔(sāo)首弄姿,浑然不清现况。
第三节
Then 意谓「然后」
这是在「缜密(zhěn mì)」盘算外仍有私人事务要处理,这里的「私人事务」只的当然就是张必敬对外面小老婆的处理。以大男人的观点,曼倩(màn qiàn)就是那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类型的女人,而张必敬也就如大多数男人的处理方式一样选择了装聋作哑,这无疑种下了日后的败因。 比较值得玩味的是张必敬的梦境,他历经抗战时期的重庆轰炸,在那时层出不穷因为躲避空袭而惨遭闷死于防空动的惨案中,张必敬是幸存者,而他显然是踏着无数人挣扎的身躯活下来的,这个阴影说明了他日后在学界必须靠排挤他人才能存活的心理,也让读者在指责之余对其也抱持一丝同情的理解,使得在小说里众多可鄙(bǐ)的知识份子中,张必敬反而是还有些许「人味」的一个。
第四节
Else 为「另一情况」
这里写的是张必敬幻想着十三年前若当上系主任的光景。此段看似无关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可以看到张必敬天真的以为一旦坐上位子必能享受应有的尊荣,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这也是张必敬汲汲(jí)于决策者位置的原因。 但对照标准答案后当可发现,即使坐上了位子,过的依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日子,张必敬未能勘(kān)破此点,仍旧做他的春秋大梦,就更凸显了他的可笑。
第五节
Begin 即计画的开始
小说的众多次要人物至此才正式登场,作者也让我们看尽了高知识份子令人生厌的嘴脸。 关键的第十一题,作者运用三种角度呈现这幅浮世绘:题目是旁观者的角度,也就是客观的事实陈述,每个人都冠冕(miǎn)堂皇地搬出了一套说词。 当然,这只是表象,张必敬的答案帮我们脱去了这些人的外衣,让读者发现其不为人知的底细。 然而更令人绝倒的是简洁到令读者吃惊的标准答案,这是从每个人自己的角度说出的真心话,仿佛是剥下了内衣,露出赤裸裸的自己,此段可说是作者对知识份子嘲讽的极致。
此外,张必敬对「政治」一词的认知,也充分说明了在他眼中欲成为成功的决策者,必须善用手段,且成王败寇(kòu),丝毫没有转圜的空间。此处出现了一个伏(fú)笔,张必敬认为「政治行为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一切的非理性因素,均是决策的资料,而非决策的主体。政治理念是晶莹透明的纯粹理念,再无丝毫杂质沾染」,他却忘了他之所以竞逐决策者,并非有什么「纯粹理念」,且处处充满了好恶和仇恨等「非理性」因素,这无疑指明了他必然招致的失败结果。
第六节
Do 所指的显然就是计画的实行
此段分为两条线,一为光化学国际会议,一为张必敬家务的处理。 很明显的,「改土归流」是学界普遍的价值观,也就是喝过洋墨水的地位便高于本土学者一等,这从洋人的闹场和范叔同的跋扈(bá hù)可窥(kuī)知。 张必敬既不敢得罪洋人,又妄想逆势操作以「改流归土」,所谓的「土」当然是指自己在他正梦想着为即将执掌的光化会选址建楼的同时,一场茶壶里的风暴正隐然成形。 他外面的女人因元配之子回国同住,面临摊牌的临界点,无暇他顾的张必敬却一反常态地对其以强硬态度。 这种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非理性」因素又主导了事情的成败,于是张必敬的垮(kuǎ)台便是可预知的必然结果了。
第七节
End 是事件的尾声
张必敬果然一败涂地,知识份子的面具一旦被摘下,旁人便避之唯恐不及,知识界的现实可想而知。 张必敬更错误地认为是被他大力举荐的宋复生出卖,殊不知最后的赢家仍是仇人范叔同与长袖善舞的包世俭(jiǎn),张必敬识见短浅的毛病再次被凸显出来。 更悲哀的是,张必敬输了面子更输了里子,他的元配之子早已改为母姓,张必敬在双重打击下一蹶(jué)不振。 这似乎也透露了一件事:未能齐家,焉能治国? 要成为决策者,任何小地方都不能有所闪失。
第八节
Go To
( 本文又以Go to作结,只是这里与文章开始的心境已大不相同。)
张必敬流露出忏悔的落寞,他能go to 哪儿去呢? 。再次使用Go To 的另一诠释是:争夺决策者的戏码将会循环不断地上演,永无休止的一天……。
艺术特色
章法结构
1. 形式独特
- 内文又以考卷问答方式进行,这都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
- 此作品也以选择题的方式建构出一部小说文中有提问者的角度,张必敬的角
度,读者在试 图作答的同时,或也加入了自己的角度。
- 例:i) 提问者的角度 :标准答案
ii) 张必敬的角度 :第八题- 周老两处小公馆, 还不是一样活得好好
的。就偏偏自己倒霉,碰上个爱哭闹女人。
2. 作者以程式语言作为章节的标目。
文章的每段落都以电脑程式语言开头。
例: Go to, If, Then, Else, Begin, Do 和 End.
3. 结合西方字眼
- 作者运用了西方的字眼作为《决策者》的点缀,使本文更丰富有感情。
- 例:Frankly speaking,technology transfer.
4. 用字简洁而明快,绝少冗长的叙述或繁琐的形容
- 作者使用简单的字眼,将题目问的明白化,使读者容易明白并晓得回答问题。
例子:
(第八题)选择题。曼倩又在吵闹不休你如何应付?
a.好言抚慰。
b.装聋作哑。
c.一刀两断。
d.冒高血压危险与她大吵。
e.其他(在空白处填入解答)。
答:装聋作哑。
语言特色
1) 结合西方字眼
作者运用了西方的字眼作为《决策者》的点缀,使本文更丰富有感情。
- 例子:Go to, If, Then, Else, Begin,Do 和 End.
2) 现实主义
- 作者经历了种种的事情,描写出现实的丑态让他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体会到社会的本质。
3) 用字简洁而明快,绝少冗长的叙述或繁琐的形容
- 作者使用简单的字眼,将题目问的明白化,使读者容易明白并晓得回答问题。
- 例子:
(第八题)选择题。曼倩又在吵闹不休你如何应付?
a.好言抚慰。
b.装聋作哑。
c.一刀两断。
d.冒高血压危险与她大吵。
e.其他(在空白处填入解答)。
答:装聋作哑。
4) 复句
(a) 承接
- 作者采用承接的手法来表达多个步骤,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例:第一题第一个句子
由左门进入,向左转走二十步,再向右转,经过长廊,打开最后一扇门。
(b) 因果
- 作者使用了前因后果来解释一件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例:第八题最后第二行句子
最近越发吵得凶了,想来也因为孩子上学的缘故。
5) 善用修辞
1. 反复
- 作者使用反复是因为他已对身边的人或事物彻底感到失望。
- 第二十三题最后一行句子,例:
· 我欲乘风归去我欲乘风归去我欲乘风..
· 我已五十六岁我很疲倦……
· 我一定要挤出去!挤出去,挤出去,挤出去……
2) 比喻
- 作者将短文中的人物比喻成动物般,反映出他当时激动与急的情绪。
例:
(在梦见重庆时)
· 鬼魑 (chI) 般的重重影子。
· 人们像兽般嘶喊,像虫般挣扎。
3) 夸张
- 为了启发读者的想象用夸大的言辞来形容事物。
- 例子:不知忍耐了多久。也许是几小时,也许是几世纪。
- 作者用夸张手法来描述张必敬在地底下躲藏时所忍耐的时间是十分冗长的。
4) 设问
例子:菜油要不要?不要,家里还有。花生酱要不要?好。拿一罐。
5) 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文中引用了许多成语,美化了文中字行间的特色,也整体地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句:包世俭不能不俯首帖耳,此事便有五分了。
: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批人众星拱月。
:僧多粥少,完全平等既不可能,有多有少,就一定有人不满。
引用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含义: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句:……问廉颇尚能饭否……(在第五节)
Ø 作者在此节引用典故表达了张必敬到了晚年还要为公司出力的心意。
引用诗句,显示了作者在文学上的造诣。
简单的几句就完全表达了张必敬当时的心境。
• 例句:……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在第二与第八节)
出处:苏轼《水调歌头》
• 例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壮士暮年, 烈心未已…… (在第五节)
出处:曹操《步出厦门行》
6) 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用“是”、“成 为”等,或不用喻词。也说暗语。
例子:……我已非吴下阿蒙你尽管……
Ø 作者利用历史人物 —— 当年的吕蒙在张必敬的内心独白中表明张必敬认为他自己已经不是一位学识尚浅的人了。
例子:这是布鲁忒斯最后的一刀。
Ø 作者用了罗马共和时期的第一任行政长官——布鲁忒斯刺杀罗马独裁者——凯撒的历史事件来比喻当时美梵对张必敬的伤害是如此的狠毒。
7) 排比
Ø 例子:你是主我即时奴,你是治者我即时被治者,你是王我即时寇。
Ø 作者应用排比手法一再地表明主角张必敬认为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着一种基本关系,那就是主奴关系。
表达技巧
1. 作者以不同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 文中有提问者的角度,张必敬的角度,读者在试图作答的同时,或也加入了
自己的角度。
例:i) 提问者的角度 :标准答案
ii) 张必敬的角度 :第八题- 周老两处小公馆,还不是一样活得好好的。
就偏偏自己倒霉,碰上个爱哭闹女人。
- 此作品居然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建构出一部小说,让读者也参与在所发问的问题中。
- 作者以询问许多的问题的方式,借助此次小说来表达高级知识分子为了争夺权力,
赤裸裸上演了一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戏码。
2) 标题与内文考题相互呼应
文章分为八节故事,其标题亦各有意涵,且与内文考题相互呼应。更妙的是考题后所附的标准答案,除了表现主角人物一再地判断错误外,也无形中测验了读者成为决策者的可能。
例:- If意谓『如果』,这一节表现的是张必敬对种种可能性的一再盘算。
- 张必敬对人人的性格做盘算。
3) 埋下伏笔
- 张必敬认为“政治行为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一切的非理性因素,均是决策的资料,而非决策的主体。政治理念是晶莹透明的纯粹理念,再无丝毫杂质沾染”,他却忘了他之所以竞逐决策者,并非有什么“纯粹理念”,且处处充满了好恶和仇恨等“非理性”因素,这无疑指明了他必然招致的失败结果。
4) 刻意不用标点符号
- 作者手法翻新,突破传统模式以表现张必敬的内心独白,将其欲报当年之仇的急切心理呈现出来。
总结:
张必敬虽然野心勃勃,对决策者的位子虎视眈眈,可是他确实是文中最具有人情味的那个。最后却被背叛,被迫结束了决策者斗争生涯,带着遗憾离开那个是非地。文中每一道问答题,张必敬的答案都与标准答案不同,这似乎意味着他在决策者通关测验中失败,所以不适合成为一名决策者。他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其私生活被曝光,这也让我们知道“先齐家,后治国”的道理。此外,张必敬深谋远虑为了成为一名决策者,但是还是被背叛。这说明,成为一名决策者必须冷静慎思明断,必要时还得冷酷无情,这点是并非常人所能认同及做到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