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7 May 2011

《亭午之鹰》

《亭午之鹰》  - 杨牧
作者简介
Ø  杨牧 (194096),本名王靖献,出生于台湾花莲。
Ø  早期的杨牧,深受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经过留美生活的洗礼,开始对社会、进行关注。
Ø  1955, 15岁开始以笔名「叶珊」写诗,投稿于各报纸副刊及诗刊。协助陈锦标编辑诗週刊于花莲「东臺日报」。又办「文艺週刊」及「更生报」。
Ø  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随后,赴美进入艾奥瓦大学诗创作班,并获艺术硕士学位。杨牧在艾奥瓦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叶维廉、王兴 、先勇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
Ø  1966, 获艺术碩士学位,论文为诗一卷The Lotus Superstition and Other Poems。出灯船叶珊散文集
Ø  1972年后改用杨牧作为新笔名。在改变笔名之后,其作品风格亦为之一变;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静与含蓄,并且开始有了关心现实问题的作品。
Ø  接着杨牧进入柏克莱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博士学位。
Ø  此时越战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柏克莱大学是60年代反战的领导者,抗议美国政府介入越战。
Ø  这使得杨牧感受到美国身为高度文明国家,却同时也投入战争的矛盾性。
Ø  1987年出版文学自传「奇萊书」首部山海风雨,获「时报文学奖推荐奖」。编辑徐志摩诗选
Ø  曾任华盛顿大学教授、及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所长。
Ø  1990, 获颁「吳三连文艺奖」,为文学类得主。
Ø  1996年担任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荣誉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现任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现为东华大学专任教师。
Ø  1997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中,编者引介杨牧的文字代表了文学界对诗人的普遍认知:「杨牧是位无上的美的服膺者, 他的诗耽于的溢出--古典的惊悸,自然的律动,以及常使我们兴起对古代宁静纯朴生活的眷恋」。
Ø  杨牧是台湾学府派的诗人和散文家。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兼擅翻译和评论。他最初以现代诗驰名于文坛。
Ø  2000年获「第四屆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文艺奖」,为文学类得主。
Ø  追求音乐性是杨牧散文的一大特色,他曾说「引车卖浆者流的声音是我师,古人刻意的声音是我师,其至西方文字中其尤为骇异的声音也是师。 」
Ø  他反对「我手写我口」,而是「应写我口」精约提链的刻意语言,否则废话连篇,言不及义,白则白矣,散则散矣,何文之有?
著 作
叶珊散文集,文星,1968
柏克萊的精神,洪范,1977
交流道,洪范,1977
年轮,洪范,1982
山风海雨,洪范,1985
方向归零,洪范,1991
完整的寓言,洪范,1991
疑神,洪范,1993
星图,洪范,1995
亭午之鷹,洪范,1996
昔我往矣,洪范,1997


写作背景
Ø  亭午之鹰一书收集的文章,自1983年至1992年这十年间的十五篇作品
Ø  正是杨牧返台在台大担任客座教授一年,结束后,再回美国定居,这一 段日子中的偶然邂逅的生活感悟纪录。
Ø  依据张惠菁, 杨牧传记和亭午之鹰中作品编排的先后次序来推测,杨牧 这篇文章当是生活在华盛顿湖畔时候的感悟。


主题思想
    通过本文,作者以典丽华美的风格写静观生命与自然之喜悦,利用老鹰,抒发自己对文学的追求,渴望文学的热情精神。以从容悠闲的语调写出内心的骚动,隐喻自己漂流不定的生命。历程就像小鹰一样, 倨傲并在天地中孤独往来并尝试在刹那的永恒里坚持自己对文学的信仰与自由的追寻。

思想内容
Ø  老鹰象征着自由的渴望。
·         它是一种充满寓意的飞翔,而不是生态意义上的飞禽。
·         反映出自己对文学的信仰与自由的追寻。

Ø  人鹰对立的屏息氛围。
·         人代表了惊讶,而鹰代表了显示王者的气度。

Ø  鹰象征着来去自如,强健从容的生命风格。
·         “一只鹰曾经来过,然后竟走了,再也没有踪影。”

Ø  鹰显示了王者的气度,从容不迫的风采。
·         “每一根羽毛都可能是调节,安置好的,没有一丝纠缠,冲突,而平 整休息的合着,如此从容,完全没有把我的存在,我好奇的注视放在 心里。

Ø  鹰象征着孤独于倨傲。
·         “这鹰随意看我一眼,目如愁胡,即转头长望闪光的海水久久,又转 过头来,但肯定不是为了看我。它那样左右巡视,想来只是一种先天 倨傲之姿。”
·         鹰经常独来独往,以宽阔的天地译释它的生命。











原文
一只鹰曾经来过,然后竟走了,再也没有踪影。

这发生在去年秋冬时季。应该秋冬之交,阳光最明亮最暖和的时候,而海水也一向湛(zhàn)蓝,每天和天空遥遥映照,彼此更深更高。

那时我们才住这靠海的公寓不久,对于窗外一切都很好奇,觉得若是随时这样睁大眼睛向外看,可预期的,将随时发现一些什么,例如晨旭和晚霞怎样起落,风云如何变化,岛屿的颜色,船过水痕,甚至可能看到鲨鱼的尾鳍(qí) 据说这水域是繁殖鲨鱼的。我们住在九楼高处,若是有耐性的话,是可以看得很远。起出的确如此,对于这陌生的风景怀抱着一种纯朴善良的观点。热中,有情,于是便不断调整着焦距,但愿能将它看得仔细。仔细而不太清楚就是最好;但愿由它保留某些神秘,使我因此更持久地追寻,不能理解所以便追寻着了,当然我并不知道我在追寻什么,或者为什么曾经追寻,虽然热中、有情。

近午的时刻,我记得那一天是近午的日头璀璨的时刻,我走近通往阳台的玻璃门前,神色想当然是稍微疲倦而悚然的,从书稿里收回来的形容总不外乎稍微如此,而室内悄然无声,原来只有我一个人在家。那时,本来从东南方向拂照进来的阳光已经撤退殆尽,然而四壁依旧闪着温暖的,可能传自远方海面璘(lín)(xú)的水影。我看到一只鹰。

原来就是你。

原来前几天前盈盈说她看到一只大鸟停在阳台外铁栏杆上,那大鸟就是你。她说你从那边怎么样怎么样就飞过来了,以最美丽的姿态飞了过来,并且停驻在我们髹(xiū)漆苹果绿的栏杆上。她说你很大而且很英挺,很勇敢的样子。她说:“不是一只普通的鸟。”

我说可能是鹰。有人告诉我这一带本来就是鹰鹫(jiù)之乡,尤其靠近山林和海边一带,是放任地听凭那强劲的骨血在生息繁殖的。这个说法有充分的证据,何况五岭之南自古便是鹰与蛇的世界;这个说法想来比关于鲨鱼的谣言可靠的多。盈盈双手一比:“这么大!”我猜测说道:“是一只小鹰。”

现在它的的确确站在那里,就在离我咫尺的玻璃门外,让我这样惊讶地看见它,并且也以它睥(pì)(nì)的风采随意看我一眼,仿佛完全不在乎地,这鹰随意看我一眼,目如愁胡,即转头长望闪光的海水,久久,又转过头来,但肯定并不是为了看我。它那样左右巡视,想来只是一种先天倨傲之姿,肩颈接触神经自发的反应,刚毅,果决,凛(lîn)(严肃而可敬畏的样子)。我屏息看它,在阳光里站着,苹果绿的栏杆背后有深蓝浩瀚的海水,以及不尽绵亘的天,展开的是无穷神秘亦复平常的背景,交错升降的一种稀薄的音乐互远互近。这一切,我都看见,听见。

鹰久久立在栏杆上,对我炫耀它亿载传说的美姿。它的头脑猛厉,颜色是青灰中略带苍黄;它双眼疾速,凝视如星辰参与商,而坚定的勾喙似乎随时可以俯袭蛇蝎于广袤(mào)的平芜。它的翮(hé)翼色泽鲜明,顺着首颈的纹线散开,聚合,每一根羽毛都可能是调节,安置好了的,没有一点纠缠,冲突,而平整休息地合(gé)着,如此从容,完全没有把我的存在,我好奇的注视放在心里。它以如铁似链的两爪紧紧把持着栏杆,左看若侧,右视如倾。
 
    
或者,我心里快速闪过许多不同的形象和声音。或者在遥远另外一个世界,我也曾经与它遭遇过,以同样的好奇,惊讶,和决心长久记住它的一份诚意,攫(jué)捕它,不是用网罗箭矢(shî),用诗:

他以屈曲的双手紧握危崖;
接近太阳在或许的寂寞地点,
他屹立,世界大蓝为它一圈。
皱纹的海在它底下匍(pú)伏扭动;
从青山一脉的崇墉(yōng),他长望,
随即翻落,如雷霆轰然破空。
He cla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 Alfred, Lord Tennyson )

    我们的鹰刹那间似乎受到干扰,就在我默默背诵完六行残缺的英诗刹那,迎着千万支震撼的金阳,它真的翻身落下,劲翮二六,机连体轻,两翼健壮地张开,倏(shū)忽而去,在炫目的日影和水光间扬长相击,如此决绝,近乎悲壮地,舍我而去。我听到中响十二,正是亭午。
 
  这以后它就不曾来过。盈盈显然很希望能看到它回来,穿过海水和日光涌动的大气,或者晨昏的烟霭,季节的雨雾,但它都没有再出现过,我们的鹰。有时候我不期然站在通往阳台的玻璃门前,正午钟响,总不免悚然凝望,仿佛搜索着,很希望看到它对我飞来,但它好像竟走了,我们的鹰。
收入 亭午之鹰 (台北:供范, 一九九六 )












段落大意
文章中在首二段先以一句话说出作者对于鹰的不再造访感到怅然,着开始倒叙遇到鹰的经过。
第三段到第七段中说到作者之所以会遇到这只鹰的前因,那是因为作者刚搬进一栋靠海的房子,从窗台上望出去,有许许多多可看的事物,有一天,便这么看到了这只鹰。
第八与第九段中,作者详细描绘了久立栏杆之上之鹰的姿态,惊讶而好奇的为鹰孤傲倔强、睥睨一切的姿态所吸引。
第十段中,作者用一首英文诗来攫捕鹰的印象,然后鹰倏地展翅飞去,作者并于末段中表示对此无限的惆怅之感。


写作特色
1. 章法结构
Ø  层递法
·         作者慢慢缩小所写景物的范围。首先,他写海边然后写到靠近海边的第九层楼,作者就是住在其中一个单位。最后写的是作者在家的外面看到一只老鹰。

2. 倒叙法
Ø  作者以一只鹰曾经来过,然后竟走了,再也沒有踪影。这一句先给散文一个结局。之后,作者才开始描述遇到这只鹰的前因, 以及鹰飞去后的冲击。

3.结合中西文学
Ø  作者引用了西方的英文诗作为“亭午之鹰”的点缀, 有效地使本文更富有感情。
He cla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 Alfred, Lord Tennyson )

4. 通过自然、人文、文学的三种结合
Ø  作者证实赋鹰、凭空画鹰,自然、人文、文学的三种结合,三种美学感觉,获致不同高低的效应,产生不同程度的空间与对话。

5.章节严谨
Ø  整篇文章共由12段组成。作者一开始就用一句话来说完整个故事。例子:一只鹰曾经来过,然后竟走了,再也没有踪影。
Ø  过后,作者便以顺序的方式来交代整件事的经过。那就是在作者还没有遇到老鹰之前,遇到老鹰时候和鹰飞走后的故事经过。这12段落之间的联系紧密的,一层接一层,而且衔接自然、顺畅。

6. 风格自然
Ø  大自然往往是他沉淀情感的手段,掩饰浓烈情感的面具,在他的许多诗中,自然的描写烘托主题带动全首诗的气氛。
   




7.描写细腻
Ø  仔细的描写鹰的英姿,好像鹰就在眼前。
·         例子:“它的翼色泽鲜明,顺着首颈的纹线散开,聚合,每一根毛都可能是调节,安置好了的,没有一丝的纠缠,冲突,而平整休息的合着,如此从容,完全没有把我的存在,我好奇的注视在心里。”

8.善用修辞手法
Ø  比喻
·         例子: “目如愁胡,即转头长望闪光的海水,久久,又转过头来,但肯定并不是为了看我。
·         例子:它的头脑猛厉,颜色是青灰中略带苍黄;它双眼疾速,凝视如星辰参与商,而坚定的勾喙似乎随时可以俯袭蛇蝎于广袤(mào)的平芜。
Ø  对偶
·         例子: 它以如铁似链的两爪紧紧把持着栏杆,左看若侧,右视如倾。
Ø  排比
·         例子: 它那样左右巡视,想来只是一种先天倨傲之姿,肩颈接触神经自发的反应,刚毅,果决,凛(lîn)
Ø  夸张
·         例子: 就在我默默背诵完六行残缺的英诗刹那,迎着千万支震撼的金阳,它真的翻身落下,劲翮二六,机连体轻,两翼健壮地张开,倏(shū)忽而去,在炫目的日影和水光间扬长相击,如此决绝,近乎悲壮地,舍我而去。
Ø  承接
·         例子:“这鹰随意看我一眼,目如愁胡,即转头长望闪光的海水久久,又转过头来,但肯定不是为了看我。
Ø  假设
·         例子:“我们住在九楼高处,如若是有耐性的话,是可以看得很远。”

Ø  拟人
·         文中写到老鹰对作者炫耀它的美姿。
·         例子:“鹰久久立在栏杆上,对我炫耀它亿载转说的美姿。
Ø  反复
·         例子:“她说你从那边怎么样怎么样就飞过来了。”


总结
      这是一篇描写作者在阳台上与一只鹰偶然邂逅的文章。详细描绘了久立栏杆之上之鹰的姿态及被其姿态所吸引,并对于鹰的不再造访感到怅然,作者也通过鹰这个角色的特征反映出作者对文学,坚持不懈追求的精神也显示出作者渴望文学及坚持追寻自己对文学的信仰与自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