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8 May 2011

杨唤

杨唤
    杨唤(193097日-195437日),本名杨森,台湾1950年代重要诗人。辽宁省兴城市菊花岛人,1949年随部队到台湾,任陆军上士文书,开始以金马、杨唤、白郁为笔名写现代诗。杨唤的童年生活虽然悲惨[来源请求],却能跳脱悲情,以文学的热忱,写出一首首纯真可爱的童诗。
    1954年为了观赏电影《安徒生传》,而抢越过台湾台北市西门平交道(今西门町徒步区附近),不慎跌倒,遭列车辗死,得年25岁。照友朋及目睹者引述,杨唤是因赶看电影,于通往台北市西门平交道时,为火车的铁轮夺去了生命。有人说他是卧轨自杀
    杨唤的诗有丰富的感情和趣味,并具有启发性,是台湾写作儿童诗的先驱。1985年,《杨唤全集》(2册)出版,有诗、散文、童话、日记、书简等五辑。
作品(一):《乡愁》
 《乡愁》

在从前,我是王,是快乐而富有的,
邻家的公主是我美丽的妻。
我们收获高粱的珍珠,玉蜀黍的宝石,
还有那挂满在老榆树上的金币。

如今呢?如今我一贫如洗。
流行歌曲和霓虹灯使我的思想贫血。
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
我不知道该走向哪里。

作品赏析:
台湾青年诗人杨唤在半个世纪前写下的《乡愁》,读来真使人耳目一新,题目名《乡愁》,而整首诗却无一字言之,然而又字字饱含乡愁
  开篇第一句,作者便把我们带进他美好的过去,一个字,颇使人产生泼天富贵的联想。作者为了达到其一唱三叹的目的,用错综的修辞方式,将一个单句的定语后置成并列付句,进一步突出了我的快乐和富有,点明了乡愁的第一个缘由。
  次句转入对美丽的妻的怀念,作者似乎从不经意中点明了公主的真实身份,是对院的女孩,是青梅竹马的无猜两小,这就使他的怀乡之情更添几分。遥想当年小乔初嫁了,何等的美满幸福!有美丽的妻相伴,虽南面王而不易的仙侣生活如今安在?怎不叫人愁肠百结这是作者产生乡愁的又一个重要缘由。
  以下两句写美好的田园生活,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男耕女织的世外桃源里的日子。安贫乐道的小两口,栽高粱,种玉米,忙的不亦乐乎,忙的有声有色;而傍晚,则在门前那老榆树下乘凉,数星星,望月亮,听金风吹动老榆树的天籁之声,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前程,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如在眼前,真是天上人间无由比啊!三个新颖而又生动的比喻,把读者引向了那无比优美和闲适的飘渺世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以上四句是作者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一片烟消云散之后,追忆是如此亲切感人,仔细咀嚼,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乡愁是如何的绵长,深幽。
  下面四句是对现实世界的描摹与感慨。首句紧扣上文,两个如今,反复与错综浑然一体,有气势,有力度;一贫如洗的比喻形象逼真,既是对下文的总领,又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颇具匠心。第二句写出了富有与快乐的矛盾,进一步与上文对比。一方面是笙歌归院落的富有冒油,另一方面又是曲终人不见斯人独憔悴,本身就是一组鲜明的对比。感慨是何等的强烈,乡愁又是如此之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跳不动心,泪干血尽,然而又欲罢不能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能说些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还乡!还乡!,这是作者心灵里的唯一呼唤。然而繁华的城市街头已迷失了它自身,而也因此迷失了方向,所以作者即以我不知道该走向哪里来收束全诗。这里有客舍似家家似寄的无奈,也有却把他乡作故乡的自责。但我要回故乡的初衷决不会改变。正因为如此,才更痛苦万分。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是一个移就句,但兼有双关之意,是反躬问自己为何如此矛盾,又是对造成后种结果的街头的大声责问——物质生活的富有难道一定要以牺牲精神生活作为代价?我不知道走向哪里也正是作者对那种醉生梦死般的生活的制造者的愤怒控诉和强烈声讨。全诗感情真挚,语言蕴蓄而流畅,音节活泼浏亮,使人不能不一读钟情。


 作品(二):《垂灭的星》
《垂灭的星》
轻轻地,我想轻轻地
用一把银色的裁剪刀
割断那像蓝色的河流的静脉
让那忧郁和哀愁
愤怒地泛滥起来。

对着一颗垂灭的星
我忘记了爬在脸上的泪

作品(三):《小楼》
《小楼》
当风和雨在暗夜里突然来访,
这小楼乃如一株落尽了叶子的树;
那忧郁的梦啊,是枚白色的壳,
我呀,就是驮着那白色的壳的蜗牛。

我,有一对耽于沉思的眼睛;
楼,有很多扇开向蓝天的窗口。
但,阳光的啄木鸟是许久也没有飞来了,
不停地、不停地、我挥动着招引的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