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
洛夫(1928.5.11- )原名莫运瑞、莫洛夫,笔名野叟。1928年5月11日生于衡阳东乡相公堡。1943年以野叟笔名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于衡阳市《力报》副刊。1948年入湖南大学,次年去台湾,曾任台湾海军编译官、《创世纪》杂志总编辑等职。1973年台湾淡江大学毕业后,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现已退休任专业作家,移居加拿大。出版诗集《石室之死亡》、《血的再版》、《灵河》等十部,散文集、评论集及译著等十六部作品选入“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1982年获时报叙事诗推荐奖及中山文艺创作奖,1986年获吴三连文艺奖。
作品1:《烟之外》
《烟之外》
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
已在千帆之外
潮来潮去
左边的鞋印才下午
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六月原是一本很感伤的书
结局如此之凄美
-----落日西沉
你依然凝视
那人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
他跪向你向昨日向那朵美了整个
下午的云
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
独点亮那一盏茫然
还能抓住什么呢?
你那曾被称为雪的眸子
现在有人叫做
烟
《烟之外》
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
已在千帆之外
潮来潮去
左边的鞋印才下午
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六月原是一本很感伤的书
结局如此之凄美
-----落日西沉
你依然凝视
那人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
他跪向你向昨日向那朵美了整个
下午的云
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
独点亮那一盏茫然
还能抓住什么呢?
你那曾被称为雪的眸子
现在有人叫做
烟
作品赏析:
《烟之外》是洛夫作品中,一首色彩最为不同的诗,那份凄然哀伤之美实在是洛夫作品所少有的。”(王灏:《一种异数的存在》,见张汉良编《中国现代文学评论集》第126页,中华文艺月刊社1977年版)
全诗一开始,就渲染出一幅极为凄美的失恋场景。轰轰烈烈的爱情戏剧拉下了帷幕,女主人公已毅然卸下戏装,奔向遥远的远方。剩下那还在戏中的男主人公,仍穿着戏装,追寻着卸装远行的女主人公至岸边。“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一句,言尽男主人公对那段逝情的痴迷和执著,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我的千呼万唤都已惘然,毫无意义,因为绝情而去的“你”已在“我”想望也不可即的“千帆”之外了。
睹景伤情,抚今追昔,抒情男主人公不由感慨万千。爱情竟如这眼前的海水一般,“潮来潮去”,聚散无常。又恍若这沙滩中的鞋印。“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开始与结束的时间距离竟是如此短暂,它带给人甜蜜与凄美的反差竟是如此巨大。造化竟是如此这般捉弄人,将一段山盟海誓的爱情故事演化成了“如此之凄美”的“结局”。聚与散、合与分,似乎都无法由爱的人来决定,而是由冥冥中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
接下来的第三节,诗人用人称的不断转换,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错综复杂的思想情感。前三句写抒情主人公的潜意识仍然难以认同意识已经把握到的客观事实,它仍然沿着本能的轨道继续向着过去的方向滑行,“你依然凝视/那人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此处的“你”,实际上指涉的就是前面的抒情主人公,“那人”就是离他而去的过去的恋人。“依然凝视”,说明抒情主人公仍沉醉在爱的梦幻之谷中,而恋爱对象“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作为他无意识经验的聚焦点,继续点燃和激活着主人公的生命激情,使他在激情的状态下将恋人有关的种种美好的事物集中起来浓缩成了“昨日”“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在这朵云面前,他心醉神迷,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
然而,现实终究是无情的,意识只要一抬头,抒情主人公就再也无法承受无意识想象活动中的那种执著追求的激情,清醒地意识到云的美丽的短暂和虚幻。如果说无意识是极力想弥合“我”与对象之间的分裂,那么,意识的上升就不是要加强这种弥合而是恢复已有的分裂。“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独点亮那盏茫然”,言说的就是抒情主人公从无意识的梦幻之谷中挣脱后的醒悟。在茫茫人海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你以你“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点燃了我心中的“灯”,我们似有缘,但你竟然又离我而去致使我心中一片“茫然”,其实质我们仍归于无缘。由此可见,爱如灯盏,“亮”与“茫然”皆属偶然,情爱也好,被称为“云的眸子”的美丽也好,都只是一个过程中的存在,它们的结局,最终都被一种“叫做烟”的宿命的幻灭所牵曳,于是,此诗由幻爱通向幻灭之美,遵循心理逻辑推演出了一场生命的启示和领悟,因而,它与其说是一首个人意义上的失恋诗,不如说是一首社会意义上的失恋诗,它是诗人对于生命美的追求和幻灭的挽歌。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首诗的价值不在显示了爱的失落本身,而在于爱的失落过程中所显示出的人生领悟。
全诗一开始,就渲染出一幅极为凄美的失恋场景。轰轰烈烈的爱情戏剧拉下了帷幕,女主人公已毅然卸下戏装,奔向遥远的远方。剩下那还在戏中的男主人公,仍穿着戏装,追寻着卸装远行的女主人公至岸边。“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一句,言尽男主人公对那段逝情的痴迷和执著,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我的千呼万唤都已惘然,毫无意义,因为绝情而去的“你”已在“我”想望也不可即的“千帆”之外了。
睹景伤情,抚今追昔,抒情男主人公不由感慨万千。爱情竟如这眼前的海水一般,“潮来潮去”,聚散无常。又恍若这沙滩中的鞋印。“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开始与结束的时间距离竟是如此短暂,它带给人甜蜜与凄美的反差竟是如此巨大。造化竟是如此这般捉弄人,将一段山盟海誓的爱情故事演化成了“如此之凄美”的“结局”。聚与散、合与分,似乎都无法由爱的人来决定,而是由冥冥中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
接下来的第三节,诗人用人称的不断转换,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错综复杂的思想情感。前三句写抒情主人公的潜意识仍然难以认同意识已经把握到的客观事实,它仍然沿着本能的轨道继续向着过去的方向滑行,“你依然凝视/那人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此处的“你”,实际上指涉的就是前面的抒情主人公,“那人”就是离他而去的过去的恋人。“依然凝视”,说明抒情主人公仍沉醉在爱的梦幻之谷中,而恋爱对象“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作为他无意识经验的聚焦点,继续点燃和激活着主人公的生命激情,使他在激情的状态下将恋人有关的种种美好的事物集中起来浓缩成了“昨日”“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在这朵云面前,他心醉神迷,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
然而,现实终究是无情的,意识只要一抬头,抒情主人公就再也无法承受无意识想象活动中的那种执著追求的激情,清醒地意识到云的美丽的短暂和虚幻。如果说无意识是极力想弥合“我”与对象之间的分裂,那么,意识的上升就不是要加强这种弥合而是恢复已有的分裂。“海哟,为何在众灯之中/独点亮那盏茫然”,言说的就是抒情主人公从无意识的梦幻之谷中挣脱后的醒悟。在茫茫人海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你以你“眼中展示的一片纯白”,点燃了我心中的“灯”,我们似有缘,但你竟然又离我而去致使我心中一片“茫然”,其实质我们仍归于无缘。由此可见,爱如灯盏,“亮”与“茫然”皆属偶然,情爱也好,被称为“云的眸子”的美丽也好,都只是一个过程中的存在,它们的结局,最终都被一种“叫做烟”的宿命的幻灭所牵曳,于是,此诗由幻爱通向幻灭之美,遵循心理逻辑推演出了一场生命的启示和领悟,因而,它与其说是一首个人意义上的失恋诗,不如说是一首社会意义上的失恋诗,它是诗人对于生命美的追求和幻灭的挽歌。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首诗的价值不在显示了爱的失落本身,而在于爱的失落过程中所显示出的人生领悟。
作品2:《诗道亦如禅道》
《诗道亦如禅道》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石阶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处降雪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地
点燃
《诗道亦如禅道》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石阶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处降雪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地
点燃
作品赏析:
要解读这首诗,就不能不把握这首诗表现出的“禅悟”和“禅趣”。这首诗的“禅悟”和“禅趣”,主要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是悟的条件。这首诗中,诗人的悟与禅宗的悟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一种不假思索的、非逻辑式的感悟。但这首诗的悟又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它不像禅宗那样超越外在事物去悟,它的产生是离不开“晚钟”这一客观事物的,正是在金龙禅寺的“晚钟”声里,诗人找到了参禅入定的路径,“钟声”在这里作为一种审美诱因或刺激源,在诗人内心开拓出了一片空明、虚静的“禅悟”之路。
其次,是悟的特征。这首诗悟的过程,是一种审美想象的展现过程,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心灵的不可思议的非逻辑的运作特性。在通常的逻辑、理性视角中,“晚钟”(听觉意象)与“小路”(视觉意象),“羊齿植物”(视觉意象)与“嚼”(听觉意象)的组合是违背事理的。但诗人却运用超逻辑的直觉顿悟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不可能化为了可能,使无情世界化为了有情世界。
再次,是悟的境界。禅宗之悟与佛教其他诸家不同,讲究在当世、此岸和眼下获得“真如”。因而,第二段“如果此处降)”一句,虽属于脱离现实的幻想的内境,是诗人一刹那间的突发奇想,但这种突发奇想并不是神秘的,它与诗人回忆中的湖南老家南岳衡山“晚钟暮)”的生活经验有关。正是由于禅宗特别强调要在红尘中看穿红尘,在生活中懂得佛的真知,故而,诗人在第三段又由幻境转入尘世,同时也将参禅悟道拉回到此岸眼下的世俗生活中。此时,在诗人心眼中,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佛心无所不在,无物不显现出佛心。即令是一只“灰蝉”,它也不仅能点燃“山中的”“一盏盏”“灯火”,而且也能点燃诗人心中知佛的明灯。
这首诗一改洛夫早期诗歌的晦涩诗风,语言与意象,一切仿佛都是自然天成,不加雕琢。细细品味,却又宛转变化、深藏禅机、韵味无穷,堪称中国现当代短诗中的佳品。
首先,是悟的条件。这首诗中,诗人的悟与禅宗的悟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一种不假思索的、非逻辑式的感悟。但这首诗的悟又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它不像禅宗那样超越外在事物去悟,它的产生是离不开“晚钟”这一客观事物的,正是在金龙禅寺的“晚钟”声里,诗人找到了参禅入定的路径,“钟声”在这里作为一种审美诱因或刺激源,在诗人内心开拓出了一片空明、虚静的“禅悟”之路。
其次,是悟的特征。这首诗悟的过程,是一种审美想象的展现过程,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心灵的不可思议的非逻辑的运作特性。在通常的逻辑、理性视角中,“晚钟”(听觉意象)与“小路”(视觉意象),“羊齿植物”(视觉意象)与“嚼”(听觉意象)的组合是违背事理的。但诗人却运用超逻辑的直觉顿悟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不可能化为了可能,使无情世界化为了有情世界。
再次,是悟的境界。禅宗之悟与佛教其他诸家不同,讲究在当世、此岸和眼下获得“真如”。因而,第二段“如果此处降)”一句,虽属于脱离现实的幻想的内境,是诗人一刹那间的突发奇想,但这种突发奇想并不是神秘的,它与诗人回忆中的湖南老家南岳衡山“晚钟暮)”的生活经验有关。正是由于禅宗特别强调要在红尘中看穿红尘,在生活中懂得佛的真知,故而,诗人在第三段又由幻境转入尘世,同时也将参禅悟道拉回到此岸眼下的世俗生活中。此时,在诗人心眼中,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佛心无所不在,无物不显现出佛心。即令是一只“灰蝉”,它也不仅能点燃“山中的”“一盏盏”“灯火”,而且也能点燃诗人心中知佛的明灯。
这首诗一改洛夫早期诗歌的晦涩诗风,语言与意象,一切仿佛都是自然天成,不加雕琢。细细品味,却又宛转变化、深藏禅机、韵味无穷,堪称中国现当代短诗中的佳品。
作品3:《秋来》
《秋来》
连招呼也不打一声
乍见一片偌大的面包树叶
迎面飞来
我伸双臂托住
奋力上举
它以泰山崩落之势压将下来
我听到一阵轻微的
骨折的声音
好威风啊
那步步紧逼的岁月
《秋来》
连招呼也不打一声
乍见一片偌大的面包树叶
迎面飞来
我伸双臂托住
奋力上举
它以泰山崩落之势压将下来
我听到一阵轻微的
骨折的声音
好威风啊
那步步紧逼的岁月
原文赏析:
诗歌的题目是“秋来”,显然是写秋天的到来,但是诗人仅从一片树叶的飞落入手,这正与古人“一叶落知天下秋”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连招呼也不打一声”、“迎面飞来”都极言树叶气势汹汹,速度奇快,让人觉得这哪是树叶,简直是“小李飞刀”。
“我伸双臂托住/奋力上举/它以泰山崩落之势压将下来”。这三行写面对树叶的迎面飞来,“我”作出的反应。一片树叶能有多重?“我”竟然“伸双臂托住”、“奋力上举”,好像整个泰山都倒塌了下来,让人觉得非常奇怪。接下来,诗人给出了答案。
“我听到一阵轻微的/骨折的声音/好威风啊/那步步紧逼的岁月”。读至此处,我们不禁恍然大悟。原来那树叶还有一层更深刻的含义,它象征着“那步步紧逼的岁月”。岁月是如此无情,人怎能抵挡住它的进攻?所以,最终“我”不得不接受“骨折”的命运。
这首诗运笔如神,看似简明,实则寓意十足。在岁月或者时间面前,人是多么单薄和弱小,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受伤呢?
纵观全诗,用“出奇和精彩”两个词来形容十分恰当。这首诗的“出奇”之处在于,诗人把威风凛凛、步步紧逼的岁月比作了一片树叶,让人不得不佩服洛夫的想象力。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把人与树叶或者说人与岁月对抗的场面描写得十分激烈,甚至有点惊心动魄。像“连招呼也不打一声”、“迎面飞来”、“它以泰山崩落之势压将下来”都表明这场战争的残酷。
“我伸双臂托住/奋力上举/它以泰山崩落之势压将下来”。这三行写面对树叶的迎面飞来,“我”作出的反应。一片树叶能有多重?“我”竟然“伸双臂托住”、“奋力上举”,好像整个泰山都倒塌了下来,让人觉得非常奇怪。接下来,诗人给出了答案。
“我听到一阵轻微的/骨折的声音/好威风啊/那步步紧逼的岁月”。读至此处,我们不禁恍然大悟。原来那树叶还有一层更深刻的含义,它象征着“那步步紧逼的岁月”。岁月是如此无情,人怎能抵挡住它的进攻?所以,最终“我”不得不接受“骨折”的命运。
这首诗运笔如神,看似简明,实则寓意十足。在岁月或者时间面前,人是多么单薄和弱小,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受伤呢?
纵观全诗,用“出奇和精彩”两个词来形容十分恰当。这首诗的“出奇”之处在于,诗人把威风凛凛、步步紧逼的岁月比作了一片树叶,让人不得不佩服洛夫的想象力。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把人与树叶或者说人与岁月对抗的场面描写得十分激烈,甚至有点惊心动魄。像“连招呼也不打一声”、“迎面飞来”、“它以泰山崩落之势压将下来”都表明这场战争的残酷。
这首诗的语言延续了洛夫一贯的风格,即凝练而富有张力。诗歌中没有浮华的辞藻,毫不拖沓,做到了简洁而绝不简单。 一首好诗就像一把好斧子,有开天辟地之作用,能为读者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恰恰是这首诗所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