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6 May 2011

乡愁四韵

乡愁四韵-余光中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生于江苏南京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写作背景
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从查考,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返回南京读大学,对于祖国,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蹋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原文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长江水
      取用“长江水”意想,长江水在历代诗人中都是悠悠思念、绵绵情感的隐语 。
      长江是五千年黄河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大陆的发展和延续,诗人迫切得到这种文化的滋润,但这种愿望似乎不能实现。
      酒买醉,醉可消愁,然而作者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无可买“醉”,渴望的结果只有使诗人内心痛苦之情更加剧烈,思乡之情更加炽烈。
海棠红
      海棠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
      海棠是中国民间居家庭院的常见景物,而今,家乡的“海棠”依旧,游子却只能在异地的思乡之情中默念。
      诗人倍受思乡之情的折磨,经受着“沸血的烧痛”。
      海棠红在当时是象征完整的大中华版图,而现今早以物是人非 ,而诗人的能力和实现这一使命的差距更使诗人愤激不已。

雪花白
      雪花白”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这是诗人由炽热的追求到冰冷的现实之后的反思,一种新的追求。
      雪花是自由的,可在空中自由飞翔,这里的“雪花白”实际上是诗人的化身,体现了诗人纯洁的心愿。
      诗人愿做两岸交往的使者,为两岸的统一而努力。
      在倍感严寒的季节最温馨的是家书的问候,此情最真最纯。

腊梅香
      腊梅香”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来临,此处无疑暗示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
      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游子思念母亲,心中充满了温暖 。
      这正是诗人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

主题思想
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

段落分析
第一段:
      在诗人的印象中,长江是具有最母亲的鼻音的;而作为游子的诗人怎能不渴望母亲的关怀,其渴望的程度表现为他的要求很小:一瓢长江水弱水三千,只取瓢饮。
       在诗人的印象中,长江应是五千年黄河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大陆的发展与延续。
      酒买醉,醉可消愁,然而作者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无可买,无法一醉消千愁忘却思乡之情,渴望的结果只有使诗人内心痛苦之情更为剧烈,思乡之情更为炽烈,因而,诗人不由自主地再次发出迫切的愿望:给我一杯长江水啊长江水,这并不是首句的重复,而是首句的升华,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
第二段
      海棠是中国民间居家庭院的常见景物,而今,家乡的海棠依旧,游子却只能在异地的思乡之情中默念。
      而诗人的能力与实现这一使命的差距更使诗人愤激不已,心如泣血。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此章充分写出了诗人的迫切心愿和时代己任。
第三段
      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
      雪花是自由的,它不受限制,可在空中自由飞翔。
      体现了诗人纯洁的心愿,为两岸的统一而努力
      一片雪花白充分显示了诗人此情不改,此志不渝的坚定决心。
第四段
      腊梅香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来临,此处无疑暗示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游子思念母亲,心中充满了温暖,这正是诗人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
艺术特色
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
      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
      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暇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
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作者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由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
      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
      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
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
      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
      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中国民歌式
      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在么一段的开头都有重复
      例子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
海棠红
红海棠
雪花白
白雪花
腊梅香
香腊梅

善用修辞手法
     排比
      借用排比加强语势和表现力,
      例: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比喻
      透过比喻使乡愁的味道流入读者的心中
      例: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血一样的海棠红;那信一样的雪花白;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