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8 December 2011

《三代成峇》 林金城

峇峇娘惹的简介
 
      峇峇娘惹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马六甲、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大明国后裔,是中国人和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男性称为Baba “峇峇,女性称为Nonyan“娘惹。他们也自称为“Peranakan”——马来语中土生的人
      是吸取了马来文化的华裔贵族后裔。
      虽然远离中国本土,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重孝道、讲究长幼有序,在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国化
      他们把马来人的语言、服饰和饮食习惯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在衣著上,穿馬來裝。
      在日常生活上,吃飯不用筷子,以右手代之。

关于峇峇话。。。

ü  峇峇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
ü  峇峇马来语夹杂許多闽南方言。
ü  峇峇把許多馬來語發音作了改变。
ü  峇峇用中国语法来讲馬來语。這種峇峇馬來語自成系统,稱為峇峇語。

服装
§  男人喜歡長袍披身,穿布鞋,戴布帽,留辮子,完全是中國式的打扮,也有洋装。
§  娘惹裝前長後短,前多繡花紋,顏色多淺、淡、雅。下服則用馬來裙(紗籠)裝束,紗籠與中國古裝相似


三代成峇的定义

Ø  峇峇社會形成于18世紀,在19世紀英國統治時期得到發展。20世紀以來,峇峇群體逐漸並入華人社會中。
Ø  早期的峇峇人是矛盾的一群,他们脱离华人社会,却又不能真正融入马来社会,成为两头不着岸的人。
Ø  所幸这种情况后来有了改变,他们开始加进华人社会的体系,一些峇峇人的子女,也被送进华小接受基本的母语教育,回归族群。
Ø  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也称为峇峇
Ø  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表示此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
Ø  闽南人有句成语叫作三代成峇。它的定义是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
Ø  但这句话没有藐视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原故,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
Ø  不过现在,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娶了一位马来人为妻,他们的儿子也不是峇峇娘惹,是混血儿。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民族。

作者简介

q  林金城,1963年生于吉隆坡,祖籍广赤溪。台湾成功大学机械东城系学士,限制商品创意顾问。
q  马华诗人,散文作家。热衷人文摄影及古迹、文化、历史研究。成为本地创作歌曲放一把火,为激荡工作坊发起人之一。写歌评,也从事歌曲创作。近年来钟情于饮食文化研究,为知食分子.人文空间召集人。
q  摄影散文集快门速笔1998年,十方出版社)、诗集假寐持续著1999年,大将出版社)和饮食散文知食分子2006年,大将出版)。


主题思想

v  新一代的大马华人对于传统文化,民族根源绝不能像闽南语中对的语音解释一般,变成麻木不仁
v  当我们维护传统的同时,不妨放开胸怀,真切地关心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做个实实在在的第三代现代峇峇
v  新一代的华人应接受自己目前的文化身份, 做个能同时保持民族根源,却又能关心祖国的马来西亚公民。 

思想内容
第一章

v  一直以来,华社都很积极地搜寻各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在马六甲时代,华人已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并作出贡献。
v  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在媒体与华社舆论的牵动下,我们常不知不觉因为惯性思维而掉入一种既定式的联想,情绪容易被牵动及利用。
v  我们常忘了给自己多些思考空间去容纳马华移民史中其他的可能性。
v  有些华人虽然在蕉风椰雨中成长,但是他们对本土文化却嗤之以鼻(用鼻子发出像冷笑的吭气声,表示轻蔑),对自身中华文化却过于自豪。
v  他们心胸狭隘、不能敞开胸怀去欣赏他族的文化,却渴盼他人认同他们的文化。在一个多元种族国家,这种类似种族沙文主义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v  一直以来,期望他族对我们的认同是每个马来西亚华人的衷心期盼。
v  为了证明华巫两族早在马六甲时代已开始交流,有些人执著得非要拿不符合史实的汉丽宝作为两族文化交流的根据。
v  但对于那一冢冢更具说服力,至今乃屹立在三宝山上的峇峇娘惹墓碑,却置若罔闻(漠不关心)。

第二章
§  有些自小受英文教育的华人,完全看不懂华文字。他们这些所谓的二毛子或香蕉人,在文中的日本主管看来与文盲无异。
§  这是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多大的耻辱啊!古人说得妙,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可能这就是属于那群二毛子的悲歌吧!
§   作者在文中写到,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华人也都可以被称为[峇峇]
§  然而,这个定义并没有藐视的成分,它意味着第三代华人,由于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并适应了当地的社会环境,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的色彩, 不如祖宗的文化那么
§  他们在马来西亚被边缘化。尴尬的身份使他们成为一种新的边缘人。
§  老一辈的父祖虽然被边缘化,但是他们文化情感有明确的归属方向:中国。新生辈的华人同样是被边缘化,但是他们没有明确的文化归属感。他们生长于马来半岛,祖先远渡重洋南来开垦的事迹对他们来说已是过去的历史,并不能引起共鸣。
§  他们虽有各自的籍贯与方言,但那已不再成为华人社会的主轴。可悲的是,那些当初旨在凝聚华人力量的会馆逐渐成为单纯的食欲与联谊,以及一些小事情的协调与处理
§  新生代华人意识形态里的中国文化成分早已不如父祖辈纯粹,虽受到马来文化浸润却不能与身为原住民的马来人相提并论。
§  文化认同上,虽然他们身受不同种族融合以后所产生的新型态本土文化洗礼,但是他们上承父祖辈薪火相传的中国原乡情感,下继杂糅(rPu)多元的的新式马来文化冲击――这是新生代华人所面临的文化转变。
§  我们不难发现新生辈马华作家的作品多展现马来土地族群多元化的特色,这是新生辈与父祖辈华人在面对文化情感上的差异。
§  中国人的性格偏好安定,不喜迁移, 强调落叶必须归根。老去的海外华人在当时中国腐败的政治和困顿的经济条件下,被迫离开家园,本非所愿。
§  到了南洋以后,种种因素造成他们无法重返故乡。但是,数典不能忘祖的观念在他们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  他们把这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情感通过口述的方式传给了后代子孙。这种情感到了新生代华人意识中,对未来产生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虚无感。
§  这是因为他们虽然身为中国人的后裔,但中国对他们而言是个遥远陌生的名字。
§  身为在马来社会里被边缘化的民族,大马华人不可能保持百分之百的文化传统。在马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汇合过程里,我们始终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华文化处处受制。

第三章
Ø  从当前马来西亚政治现实来看,马来人认为让外来民族来这里落地生根已是非常慷慨的,因此马来政府在公共政策上刻意打压华人文化。
Ø  于是,许多在中小学受华文教育的大马作家远赴台湾,至少台湾抒解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原乡神话的情感。
Ø  这些旅台作家即使身在台湾,他们仍不约而同地选择以自己熟悉的马来西亚本土经验为创作题材。
Ø  在他们的作品中,总有意无意地以旅人的姿态诉说这流逝的过往与自身的飘泊,因为他们对现有的环境充满不安定感。
Ø  1957年独立的马来西亚,再不允许任命拥有双重国际的政令下,迫使华人必须在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做一个选择,选前者自然不必面对认同问题,选后者就必须效忠马来西亚的政治主张。
Ø  马来人一起人口不是占半岛绝对优势的因素,担心地位受到挑战,于是在政策上通过某种特权以维持强势,土著的特权就这样衍生。
Ø  这使华人遇到身份上的转变、赵成强烈的文化归属性、要求向政府争取发扬华族语文和教育的目标,却滞碍难行。
Ø  目前的马来西亚,多强调多元种族融合与力倡本土化之时,身为政治弱势的华人族群,
Ø  于是,大多数大马华人连表现自己文化特色背后的经典脉络都不晓得。形式上的舞龙舞师徒然只是个象征。许多人对马来西亚的历史并不了解。历史知识的轮廓很模糊,华人只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中国大陆渡海而来,还有的就是三年八个月的苦难岁月。
Ø  除此之外,也就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了。



艺术特色

1. 文章首尾前后呼应
文章开端以便沿着血红色的扶栏拾级而上,最后以便沿着血红色的扶栏信步而下收束全篇,以登山为始,已下山为结。
§  开端:把《马来纪年》一书中,汉丽宝时代所挖掘的三宝经给以在山下,便    沿着血红色的扶栏拾级而上(第一章,第一段)
§  结尾:把满山古墓留给清风白云,便沿着血红色的扶栏信步而下(第三章,第一段)

2. 插叙手法
  • 作者除了叙述登山所见以外,还在文章中多处以插叙手法述说了自己的经验、感悟以及议论。
  • 插叙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文章的情节发展更具变化,淡化了散文容易出现的枯燥乏味,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 例如:是的,我们真的不喜欢倚在看到汉丽宝舞台剧中,当公主的两位侍女在后院教友族跳象征华人文化的彩带舞时,观众……”(第一章,第五段)

3.词语及句式的堆砌(qL
§  文章是以现代白话文写成,但作者却十分注意词语及句式的堆砌,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的现代白话文中不常见的词语及句式。
§  例子:石雕精细,内容的多变,(yBn)就是件绝不比山下青云亭里的石雕逊色的传统民间艺术精品。(第一章,第九段)

4. 善用修辞
§  比喻
例子:仿佛这座义山就是整个马华移民史的缩影。(第一章,第四段)
§  反问
例子:设想把历史的脚步退回三百七十余年,那又将是怎样的一出光景呢?(第一章,第四段)
§  借代
例子:但实际的融入这片蕉风揶雨,反而成为同样重要的步骤。蕉风揶雨指位于热带地区的祖国,马来西亚(第二章,第六段



5.语言文字优美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作者匠心巧运,以一段优美的文字来开始这篇文章,在结尾也运用了同样的手法。
      例子:是的,纷争的尘世,在逐步远离的背后已成为不愿回首生叹的伤口;是的,再也没有比清醒地伫(zhX)立在晨曦中的山颠上,清醒得更为孤寂(第一章,第一段)
      是的,纷争的尘世,在逐步接近的前方展开一片闹哄哄的市廛,里面有着捞尽政治资本的两派人马在互挖疮疤,里面有着勇于内争、自乱步伐的丑态……是的,在没有比清醒地回到日正当中的城市里,清醒得更为孤寂,但实在。(第三章)

6.善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
      作者以来讲述这篇文章,这使到读者们可以更直接地体会及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这也可以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作者的想法。
      例子: (第一章,第三段):其中最令我感到兴致勃勃而非去作番记录不可的… 



章回分析

章回
解释
第一章
写作者登山拍摄古墓  
*      作者以插叙手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举出祖先在葡萄牙人统治马六甲的时代就已经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的证据。

写作者登山所见  
*      不少墓碑受到岁月的侵蚀以及人为的摧毁。
*      有一部分的坟墓的格局宽广的气派非凡。
*      作者想起自己曾参加的一场有关传统建筑的讲座。

*     在这次的登山之行中,作者发现许多碑文中都有这个字。这个字是惹娘的习惯名字,所以证明了埋葬在三宝山上的不少是华巫两族的惹娘。在葡萄牙人统治马六甲的时代就已经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的证据。
第二章
*      作者的日本主管感到很惊讶,这是因为作者跟峇峇的后裔以马来话交谈。
*      作者指出大伙儿到卡拉ok唱歌,但却都选唱英文歌曲。
*      陈志明的一篇,《海峡殖民地的华人——峇峇华人的社会与文化》中提到三代成峇。他指出,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都可称为峇峇
*      作者举出两部电影《霸王别姬》和《滚滚红尘》,感叹了现代华人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思想真空。
第三章
*      作者下山,并感叹现今国内一系列的政治斗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